当代艺术潮流中的越安古官贺

quanho33157-1574328984-35.jpg

越通社河内——提到官贺,人们通常只会想起北宁省官贺。但是,在球江北岸的北江省越安也被视为官贺的摇篮。

越安同时也是北江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崇的49个京北官贺村的5个古村之一的唯一一个县。因此,“如何保护与弘扬京北官贺价值”一直是越安县乃至北江省官贺艺人十分关心的问题。

官贺民歌俱乐部。图自Vietnamplus
官贺民歌俱乐部。图自Vietnamplus

2009年,越南官贺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做名录》。10年来,官贺民歌的摇篮北宁省和北江省一向狠抓落实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官贺民歌的承诺。

在京北地区文化特色浓郁的北江和北宁两省,一代代官贺歌手已经和正在守护古官贺宝库,并在现代生活中可持续保护这项遗产。

今天,官贺也有了新的活力,融入到了“时代的呼吸”中。官贺人的情谊犹如北宁省的特色为人所熟知。但最值得珍惜的还是社会对这门艺术的价值认识日益深刻。这得益于官贺歌手和全社会的热忱与心血。他们日日夜夜传授官贺,而研究专家、搜集者也为官贺的生存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北江省越安县宁山乡友疑村有个官贺俱乐部,20年来一直开展活动。图自Vietnamplus
北江省越安县宁山乡友疑村有个官贺俱乐部,20年来一直开展活动。图自Vietnamplus

北江省越安县宁山乡友疑村有个官贺俱乐部,20年来一直开展活动。俱乐部成员大部分是65至80岁的老年人。平日,他们是农民、小商贩或退休老师,但一旦穿上官贺传统服装、戴上斗笠、亮起嗓子,他们就成了优雅的歌手,忘记了生活的忙碌。

今年80岁的阮氏莫和阮氏训姐妹分享说:“小时候跟着姐姐们一起唱,那时候还没成为一种活动,现在退休了才参加俱乐部。古官贺比较难唱,但涵义深刻”。

俱乐部主任陈文体也表示,他妻子是官贺民歌艺术家阮氏寅,同其它艺术家开了个官贺培训班,向所有年龄的官贺迷尤其是儿童传授。在友疑村,许多孩子还没认字就已会唱几句官贺,一些家庭三、四代都唱,青少年则练就了更专业的演唱技能。

陈文体说:“我村少年儿童很感兴趣,接受得很快,听几次就可以唱了。年轻人也要经常锻炼、学习,以后传授给子孙后代”。

友疑村官贺俱乐部还与其它村举行交流活动,多名艺术家还把官贺带到了国外。男女老幼在村亭里、榕树下一起放声歌唱。

不仅在友疑村,官贺民歌还在北江和北宁省其它17个村庄流传。据北江省文化部门的消息,目前共有10名优秀官贺艺术家获得表彰,而在默默传承家乡民歌的艺术家还有数百名。

官贺民歌还在北江和北宁省其它17个村庄流传。图自Vietnamplus
官贺民歌还在北江和北宁省其它17个村庄流传。图自Vietnamplus

京北之地积淀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孕育出许多门类的民歌如:官贺的产生源自“结义”这习俗,这是越南先民的一种习俗。通过这习俗,两个邻近的村子互相结义为兄弟村,世代相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分忧享乐,互相帮助。每年,两村村民聚在村亭祠联欢。其中常举办唱祝歌、对歌、交缘歌。这种唱法统称唱官贺。在发展、弘扬的过程中,村民创作出许多抒情的调子,其带有深刻的民间性。形式上,传统的唱官贺是没有乐器辅陪的。人们可以对唱:一对男方与一对女方对唱。也可以男队的一方女队的一方一起合唱。过去的官贺本没有观众。演出者也是欣赏者,特别是欣赏唱友的那份“情”。因此,唱官贺有独特的唱方面的技术要求;与唱官贺友相处的规则。歌词要含蓄,服装有一定的规定要清雅。这就形成了官贺民歌的文化本色及特征之处。随着历史长河的推进,至19世纪京北地区的官贺渐变形,正式名称定为官贺民歌。

与其诸多要素如:官贺在共同体文化、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得到越南北宁、北江两省共同体保存,一代传承一代,地方的文化特色并广泛传播成为特殊的文化空间,官贺资料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机构对文化价值给予高度的评价。特别是对社会习惯、表演艺术、唱腔艺术文化及应对风格、服饰等给予高的评价。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官贺民歌荣获公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官贺民歌荣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图自Vietnamplus
官贺民歌荣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图自Vietnamplus

越安古官贺民歌艺人透露,以前,古人不称“唱官贺”,而称作“玩官贺”。他们认为, “唱官贺”是很多人可以做到的,但真正地“玩官贺”不是谁都能做到。

北江省越安县文化体育中心经理阮德贤表示,官贺民歌不仅已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意识中,并成为球江北岸各乡村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物。特别的是,京北之地各传统节日都不能缺少这种民间文化类型。(完)